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魏锋:“助其谋而不争其光,协其断而不夺其志”才是创业者想要的投后服务!

来源:天使茶馆

2016-09-17 10:47

作者:天使茶馆

摘要:

投资风险是相对的,可能对某些人是风险,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不是风险。

  ①

  投资人的十八搬武艺样样精通

  投资人不但需要过人的聪明,更要非凡的智慧。聪明代表的是智商,智商是硬件。我们每年看大量的项目,必须要有强大的大脑来处理这些海量的信息,这是对硬件的要求。但是做投资越久、职责越大,你就会发现,投资最根本的是你的决策能力、判断能力,这些能力可能光依靠聪明还不够,还需要对人性的理解和把握。

  我经常和别人交流说,投资人需要十八搬武艺样样精通,要求综合性强。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艺,更需要卓越的思想;不仅需要会计师的审慎,更需要战略家的胆识;不仅需要勤奋地学习,更需要深刻的思考。

  另外,投资人全国各地到处寻找优质项目,还需要运动员一样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1. 估值很难精确

  在前几年Pre-IPO投资比较火爆的时候,市场上有一句名言:只要能上市,价格无所谓。因为那个时候,IPO是严格控制的,上市公司的稀缺性导致二级市场价格奇高,几乎任何公司一级市场的价格,都可以在二级市场翻上几番。

  股权投资的估值其实很难精确,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宁要模糊的正确,也不要精确的错误。因为估值包含了对未来的预测,不可能是精确的。巴非特关于安全边界的观点让人非常受用,如果一家公司正常发展的话,估值高点也行,但是你不能保证所投的每家公司都发展得很好,尤其在资本市场变冷的情况下,上一轮过高的估值会影响下一轮融资。所以我觉得,一级市场的估值,总体来讲要公允,让买卖双方都对成交价格满意,给双方都留出安全边界。

  2. 对风险的理解

  股权投资的风险很大,投资人对每个项目需要做到识别风险、管理风险、控制风险,我觉得还必须从收益的角度来理解风险投资。风险和收益可以理解为一枚硬币的两面,它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收益不要风险是不可能的,在一个成熟的市场里边,任何一种投资行为都要评估好风险与收益。

  投资风险是相对的,可能对某些人是风险,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不是风险。

  风险本身是可以被认知、被管理的,但需要投资人投入时间和专业性来支撑。

  投资始于怀疑,止于信任。投资人就是要怀疑一切,项目的每个要点都要置疑。而一旦决定投资的时候,就不再怀疑了,置疑也没有意义,不如放宽松一点,所以本质上还是要信任,并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这跟很多企业家类的投资人不一样,因为特别成功的企业家,自己成功以后对自己特别有自信,很难相信别人。

  有时候,从意识的角度降低预期和管理好心态,甚至比控制风险更重要。早期投资是有风险的,而且公司的成长和估值会有波动,要管理好心态,投过了就不要继续纠结,该放手就放手,这样在处理后续好多事情的时候会比较从容自如。实在改变不了就放弃,我也投过一些烂项目,着急也没用,放弃就放弃了。

  3. 尽职调查与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这个话题我认为是永远存在的,尽管尽职调查是消除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手段,但是我觉得不可能完全消除。有些投资人乐于做一些极其详细的尽职调查,看到细节他已经难以自拔了。即便对于创业者而言,他对公司也不是100%了解。

  我经常跟我的投资团队讲,我们要拿两面镜子:

  一面是放大镜,找一些关键的细节;

  一面是望远镜,你要离开公司,从远处观察它到底是什么样的。

  两个镜子交互使用,不要陷入到信息的汪洋大海当中出不来了,但是也不是说不看细节,所以还是要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

  另外,我觉得我们要坚持的是价值投资,特别是股权投资,要让时间成为我们的朋友而不是敌人。巴非特说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这就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

  4. 关于投资决策

  我觉得决策能力是投资团队(GP)的核心竞争力,决策的核心是考察风险和收益的匹配性,绝对的收益高于风险的情况几乎是不存的。快速、准确的决策来自于投资团队的专业性,比如说我现在TMT行业看得比较多,也投了很多项目,可能这个领域的项目我决策会比较快一点。

  投资团队的负责人(主管合伙人)对决策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任何一个团队都有领袖,他要充分尊重团队的意见,不要轻易肯定一个项目,也不要轻易否定一个项目,先让团队里在具体项目上参与比较深的成员陈述他对这个项目的看法,然后再有逻辑、有次序地展开决策。不是说项目决策就是自己拍脑袋,除非这个项目真是烂到一定程度了。

  5. 关于投后管理

  投资是七分投三分管,我们是一个配角,对于创业者,我们要"助其谋而不争其光,协其断而不夺其志",这是我对增值服务的理解。

  但是我观察了很多现象,就是一些成功的企业家转型做投资人以后,太强势,你不行我来,问题是你投了30多家公司以后,帮不过来了。其次,你还未必真行,年龄大了,机会成本特别高。成功者总是需要面子的,如果有一些其他因素在里边,反倒不行,还不如稍微退一点,给创业者一些空间。

  6. 投资就是投人:投狮子还是投绵羊?

  大家都在讲,投资就是投人。投听话的人还是投不听话的人?这是很细节的一个问题。有时候我们感觉一个创业者牛气冲天的,说话不太好听,但是有本事。他就是头狮子,不可能完全听命于投资人。这时候不能光凭自己的喜欢来判断,还是要客观判断这个人到底有没有能力。有的创业者说话不太好听,但是他有契约精神,这就是好的投资标的。

  我把企业家精神分为四个层面,按照我的喜好排序:

  第一,我最看中的,是超乎常人的进取精神,不服输,包括对财富、社会地位和自我实现的追求。

  第二,浓厚的商业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商业意识。我们现在看项目特别强调从模式创转到技术创新,从平台创新转换到产品创新。我们遇到很多创新者就是技术上有突破,产品有创新,但是没有商业意识,商业化能力比较弱。创业者要善于发掘市场机会、提供解决方案。

  第三,要素的组织能力。这句话说容易做起来很难,比如缺钱的时候能找到钱,缺客户的时候能找到客户,缺合伙人的时候能找到合伙人。

  第四,冒险意识、冒险精神。

  7. 如何做好投资:让子弹飞一会儿

  我经常强调,在投资上"思于人前,行为人后".可以想得超前一点,行动上可以慢一点,可以让有些人去试错,但是要想在前面。还要留给经营团队一些空间,哪怕他犯了错误,他既然敢出来创业,肯定是有点本事的,不能一犯错马上扑上去把人臭骂一顿。我在构建创业者、投资者关系的时候,我是从买方的角度(投资人的角度)来反思的,当然从卖方的角度(被投公司的角度)来看,还是尊重产权,尊重投资人。

  第一,要对投资保持敬畏之心。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在中国大概有1-2万家投资机构,大概管理的资金规模有3万亿,从业人员有几十万,这是存量。另外一个数据,中国的上市公司有3000家左右,每年的新增也就是100到200家。现在监管日趋严格,这么看来,仅仅从IPO角度而言能够投资到一家上市公司的投资机构,少之又少。退出才是王道,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一定要保持敬畏之心。

  第二,进入无我之境。我之所以老批评那些成功企业家转型做投资的人,就是因为他们之中很多人太自我了,只有保持一种无我之境,才能保证你做出的决策是客观的、是理性的。

  第三,与风险共舞。风险是可以被管理的,不能够一味逃避风险,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本质来讲,你是因为冒了风险,所以收益上才有风险溢价。

  第四,修行哲学,领悟人性。做投资的人很多是理工科出身,"术"的层面非常优秀,但是往往在文、史、哲、美等方面比较欠缺。我经常劝我们投资团队的人要读一些有价值的人文修养方面的书,而不仅仅是研究财务模型、看行业研究报告……要成为投资大师,必须在哲学、人性方面要有超出常人的逻辑和理解。

  ②

  如何资产配置?

  我觉得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二零零年以后,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大面积的家庭盈余,有盈余以后就要理财。人生需要规划,财富需要打理。

  我在理财的时候看三个维度:收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对于职业的股权投资人或者基金管理人,我们投资的缺陷就是流动性太差,一个产品的投资期可能是5年、7年。银行给企业的贷款,没有长期资本的概念,而我们这些股权投资人在给企业提供长期资本,企业用我们钱可以做长期规划,也正因为我们的流动性差,才能获得高收益。

  理财千万不可感情用事,应该多进行理性思考,不要因为介绍人的关系轻易信任,也不要挥霍别人对自己的信任。

  还要注意收益和风险的对称性。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从过去的投资驱动型和要素驱动型,变成创新驱动,而股权投资为创新的引擎提供汽油,我觉得从资产配置而言,股权投资确实是不错的行为,但是要交给专业的、透明度比较高的基金管理人的操作。

  对于老百姓来说,我觉得:

  (1)房地产就不用投了,二、三线城市的房子果断退出吧;

  (2)股票投资,散户是很难挣到钱的;

  (3)如果投资基金,我个人建议投公募基金或者阳光私募基金。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感谢天使茶馆!感谢天使实战学院!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投资官立场

推荐:
  • KKR在华成立医院管理平台“仁康投资”,安徽和天医院获得
  • 锦欣生殖获华平投资及信银投资战略领投,红杉中国、药明
  • 华云数据宣布IPO前最后一轮10亿元融资,盈科资本、广发证
  • “金蝶医疗”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中泰仁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