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首页 > 风投 > PE >

东方富海一位“编外分子”的实战感悟:经典PE和二代PE

来源:创投智汇

2016-10-16 22:30

作者:创投智汇

摘要:

在投资尽职调查环节,反倒是要非常接地气。

  我和OFC的渊源应该追溯到2013年的某天,和儒雅的陈玮总在深圳OFC天台一谈而倾心而结缘。

  此后数年,一直被OFC视为其编外一份子,其年度大会、合伙人会议、LP会议大都邀我参加,还以一家主流PE基金合伙人的身份,考虑过投资OFC投资组合中的康隆石油、酒仙网等。

  今天OFC和那时相比,变化实实在在:管理公司平台化了、基金体系逐步专业化了,团队迅速扩大到百人规模,项目两端延伸向天使和后期PE端,可谓战略明晰,肌肉丰满,内涵价值剧增。

  我的初浅认识是,国际大型PE基金和国内领先基金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合伙人是只管项目投资的专才,还是募投管退的"全才".

  近两年,在设立基金方面可谓初试牛刀,略接地气,也感到经典PE投资(Version1.0)和当今二代PE投资(Version 2.0)在募投管退等环节均有所不同,谨分享下实战感想,供批评指正。

  目前投资行业里管理人和投资人关系微妙

  回头看,老祖宗建立的经典PE投资的市场规则明显有利于PE基金管理人(下称"GP"),以五年基金为例,基金投资人(下称"LP")投资额的约10%和利润的20%奉献给了GP,其投资资金在基金存续期的绝对控制权也让渡给了GP.

  如此优厚规则鼓励中国投资行业从婴儿到成人,从弱小到肥胖一路狂奔。十年前OFC诞生时,全国VC/PE数量不过百余家。十年后则数量高达3万余家;近来银行和保险资金均号称大举进入PE投资领域,未来的投资俱乐部将越来越热闹甚至拥挤。

  无须冗言,放之全球皆准的注重成熟商业模式、企业基本面和长期持有等投资理念,令以OFC为第一军团的中国投资行业斩获了大批签名级(signature)的成功项目。

  也有为数不少的投资从业者发现,长期寒窗苦干,今天依然苦斗寒暑;同时部分LP发现,十年前投出去的1块钱,回到手里的本钱不过寥寥几毛。

  去年下半年一夜之间降临的资本募集寒冬说明,LP对于某些经典PE的做法已经不能忍耐,开始用脚投票。

  虽然今年上半年募集金额大幅增加,但募集数量骤减40%,资金集中在规模较大的106支基金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政府部门或大型国企与社会资本联合成立的产业基金,拟投资产业包括交通运输、建筑工程以及农林牧渔等传统行业以及医疗健康、清洁技术等新兴行业。因此,经典PE业者还是发现募资的挑战越来越大。

  事实是,十年来LP越来越专业,对GP越来越挑剔,GP和LP之间的正面关系要由基金返还LP的现金流(cash distribution)来证明。反之则进入微妙阶段。譬如似乎基金的存续期越短越受欢迎。

  以OFC团队最近投资的一个案例为例,2015年1月打款3亿,6月就宣布借壳,如年底成功上市,该投资的完全退出也要3-5年功夫。一般而言,一支经典PE的完全退出10年也不罕见。

  一家领先的财富管理及母基金的合伙人告诉我,基金存续期每增加一年,年化资金成本增加10%以上,而且募集难度显着加大。

  可见退出和分钱是敏感性多么强的参数。但是现实的退出通道狭窄无比。一个着名投行的TMT分析员"骇人听闻"地告诉我,真正出人头地的互联网项目不过万分之五。纵观国内已投所沉淀数万个VC/PE项目,再淡定的GP或者LP也会托起自己的下巴。

  二代PE崛起

  PE向何处去,不少智者给出良方:走并购基金的道路。的确近十年来年并购基金风起云涌,转眼已经进入2.0版本时代(以下二代PE均特指并购基金),而且其在募投管退方面均有较鲜明的特点:

  -募资端:

  经典PE募资的窘境前段已有描述不赘,而二代PE常常被LP问到的问题,除了经典的管理平台、投资业绩、团队组成等外,还特别会问到备投项目的来源和质量,和资本市场接轨的可能和时间表等。

  更有甚者,有些大型机构LP还提出与其成立经典的LP结构,不如纯粹根据实际投资额,按照PE游戏规则支付2%管理费和后期20% 的carry分成,这些似乎逐渐变成的趋势换成白话就是:钱不是问题,好的项目才是。

  所以未来二代PE应该把着墨点放在优质项目源的备料和资本市场的人脉经验上,因为稍有经验的LP马上会分辨出GP的优劣:项目是市面上泛滥的还是独家的(proprietary)?在资本市场上实战过还是只远远听见过炮声?

  -投资环节:

  不少人意即并购基金说简单也不难,钻入项目丛林,拨开迷雾找到猎物后,便突击入股拿下,然后祈求资本市场套现。

  然则目前优质资产荒,没有一个高大上的approach,被提溜了丰满钱袋的PE基金团团围住的优质项目的董事长一眼认出,就完全凭运气了。高大上approach这一点可能需要向资本市场的高手、优秀的投资银行家学习。

  所谓高,指战略上的高度,要了解企业的市场和竞争环境,和董事长取得高水平的共鸣;所谓大,要有大的格局、大的资金和大的平台的支撑,使企业产生信任,让投资占据主导;所谓上,指和企业的互动要上档次,要有支持企业并购上市的能力。

  在投资尽职调查环节,反倒是要非常接地气。对企业基本面的判断、在较短时间被资本市场接受(如并购、借壳)的可能性做出评估,毕竟在中国,PE基金的大部分获利几乎都要感谢资本市场。

  OFC董事长陈玮有句着名的话:让听到炮声的人决策。而炮声最隆隆之地就在公开资本市场。在此环节,二代PE投资家必须要同时是投资银行家。

  -投后管理环节:

  除非buy-out,国际上鲜有PE基金成功介入投后管理环节。个别大型基金也许能在资源对接上帮到被投企业一些忙,但是对于在此行业侵润数十年的企业家而言,这些资源对接往往车水杯薪,反之常常被要求尽量少干涉其经营。

  因此作为财务投资者的二代PE不需要吃力而矫情地扮演自己很难做到的产业整合者的角色,但却可以在财务上切切实实帮到企业的忙,如提供一些开源节流的财务经验,尤其是合众连横的并购机会。

  -投资退出环节:

  这是投资乐章的高潮部分,也是二代PE基金闪亮登场的时刻。如果前置性地和企业、资本市场、监管当局等相关方探究过接轨通路,在后面的过程中就可以轻车熟路设计一个企业、员工、投资者多赢的结构。

  这既是企业的新篇章,也是PE投资退出的起始点。退出环节如同投资环节,而且几乎是紧扣投资环节,二代PE投资家兼投资银行家要研究资本市场的规律,审时度势,在正确的窗口及时退出,完美谢幕。

  【附文】东方富海陈玮:一位大学老师的PE之路

  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管理公司(下称东方富海)董事长陈玮身上总是带着浓浓的书生气息。

  当身着黑色西服套装的他坐在兆龙饭店大堂的时候,这种气息更加浓烈——他一边忙碌地处理商务工作,一边谈自己的精神追求,对《投资者报》记者讲述在几个大学兼职当老师的经历。

  "忙碌之余,我现在还在上课,不过我可能与其他老师不太一样,他们觉得我像老师,又不像老师,因为我总是试图追求商人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平衡。"陈玮认为自己比单纯的老师更有优势,他既有老师的逻辑思维,又有实践机会。"如果这种状态大家喜欢,我很希望能够走下去,虽然很辛苦,但是每年我还是会去教课。"

  在大部分投行和企业家出身的投资人当中,陈玮是少数不多的由大学老师转身做PE的人。从兰州商学院会计系副教授到深圳创新投资集团(下称深创投)董事、总裁,再到东方富海董事长,经过近十年的摸索,陈玮在尔虞我诈的商场中生存下来,并且总结了一条适合大学老师的PE之道。

  入行误打误撞

  从最初误打误撞进入创投行业,在一个陌生的行业追寻物质满足,到所投企业,如三诺电子、彩虹精化等成功上市并取得超过4倍的投资回报,十年的投资生涯,让陈玮的梦想逐步实现。

  "加盟深创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老师太穷了,为了物质追求,所以下海了。"陈玮坦承,在物质的诱惑之下,他才萌发了经商的念头。1999年,他告别了兰州商学院副教授的安逸生活,去荷兰NYENRODE大学研读工商管理项目。

  不过,回国之后,他并没有想到去做投资。

  "我进入投资行业很简单,当初就是找工作进入这个行业,属于歪打误撞,当时我也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行业。"陈玮回忆说,1999年底,他回国来到深圳,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之下,他遇到了深创投——那时候深创投正在招聘会计学相关方面的人才,而陈玮恰恰是一名出色的会计学学者。

  资料显示,1981年,陈玮考入兰州商学院,毕业后留校,期间攻读了厦门大学会计系博士学位。

  没有犹豫,陈玮很快递交了简历。当时深创投的总裁是阚治东,经过面试之后,陈玮如愿加盟深创投,正式进入投资圈。

  不过,知识分子转身为商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很多人都是干一行,爱一行,也有一些人是干一行,被逼爱上这个行业。"陈玮明显属于后者,据他介绍,最早做投资的时候,他克服了很多弱点,比如知识分子的软弱。"实践补了我的短板,让我的缺点在实践当中逐步克服。"陈玮很感谢深创投给他一个成长机会,有这么一个机制让他一个老师当总裁,管理几十亿元的资金。

  7年时间改变了陈玮,也让他最终喜欢上了这个行业。"2007年,当东方富海成立的时候,我发觉我开始喜欢这个行业,我看到我的梦想逐步实现了。"东方富海成立的最初,陈玮的梦想是成立一个能够被LP和创业者都接受的企业,这个企业符合以下要求:除了投资以外,这个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等,还是要像学校的环境那样,相对简单一些,和谐一些。

  打造东方富海

  如同自己的另一个孩子,陈玮对东方富海倾注了很大的心血,不仅将他的精神追求与企业文化结合在一起,还试图为他的发展壮大找到最好的激励机制。

  "你去我们公司网站看,很多东西,都是我总结的。"陈玮告诉记者,以前无论是做老师还是在国企工作从来没有想过创业,如今自己成立东方富海,他很珍惜这样一个机会,自然也付出了很多心血。

  在东方富海,总共有38个人,人数不多,但是在公司内部,陈玮却制定了七条军规,将大家紧密团结起来,比如"把合作变成工作的习惯"、"放弃自己、维护东方富海"、"先为自己赚工资,后为公司赚利润".

  以"放弃自己、维护东方富海"这条军规为例,"当你的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希望你放弃个人利益。"陈玮解释说,因为在东方富海,一切都是大家的,包括后面的福利机制、利益机制都是大家共有的,这个时候你看中小的个人利益,就可能出局,如果你损害大家的利益,大家也不会同意。

  在个人的精神追求上,陈玮希望企业能够成为一个家庭,而在东方富海内部,他也努力将这个追求变为现实,从每一个细节当中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

  而除了企业文化上力图做到目标一致,企业与个人不分彼此之外,在企业的制度建设上,陈玮也用一系列制度将公司与个人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达到"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的目的。

  陈玮告诉记者:"我们在公司创立了一个机制,让大家看到希望,你在公司做得好,可以成为公司的合伙人。"同时,在每年的奖励方面,他还会给投资经理和公司其他人分红,将管理费和基金收益让给员工,让大家感觉是一家人,这点与外资机构明显不同。"在外资机构,员工就是员工,大部分收益分成归合伙人所有,而我们则有好几层奖励机制,虽然提成具体比例我不方便透露,不过在行业内部,一般会给项目小组提2%——3%,我们比他们高很多。"

  此外,跟投制也是东方富海不能绕过的一个话题。

  一般说来,在很多投资公司内部,如果决定投资一个公司,会强制投资经理必须跟投,投资经理团队的跟投一般占投资额的1%——2%.

  而在东方富海,也同样有类似的规定,不过,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不是避免投资经理的道德风险,而是希望通过市场来锻炼投资经理,考验其投资眼光及投资能力。

  "我们会有100%的强制跟投,都是由员工自己掏钱,只有在这种制度下,才会最大限度避免问题。"据陈玮介绍,他们很推崇跟投制,因为这样才能把员工利益和公司利益绑定在一起,让二者实现目标一致。因此,在实际投资当中,对于几十万、上百万的投资金额,如果投资经理自己没有钱的话,东方富海会借钱给这些投资经理,"我们就是给他们一个机制,让他们自己承担风险,如果亏损,这也很正常,这是市场机制的惩罚作用。"

  虽然对于这些投资经理来说,风险相对过大,但是在陈玮看来,由于进行风险控制的也是他们,所以其实风险是可控的——他们有好几轮投资决策机制,同时,还通过律师、会计师等中介机构进行尽职调查,如果项目出了问题,那么就说明这些企业是集体造假欺骗,而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找寻PE出路

  作为一家投资机构的掌门人,陈玮已经带领东方富海投资了50多家企业,其中2007年第一期基金当中投资了15家,其中有7家已经成功登陆创业板,目前还有几家正在申请,根据陈玮的预算,他们第一期15个项目当中将有80%会上市,这将使东方富海成为继深创投、达晨创投之后,又一家比较成功的人民币投资基金之一。

  那么,陈玮是如何取得这个成绩的呢?一切还要归结于知识分子出身,让他善于总结和观察。

  "PE不是想干就干的,不花点学费,能从这水里趟出来吗?经验,最值钱的就是经验。这么多人想进入这行,有几个人能笑着出来?"这是陈玮最近的微博,也是他总结出来的经验。

  "失败经验对于我们来说特别重要。"陈玮表示,他做投资的几条经验就是:先选赛道,再选选手。观察企业团队,是由谁来做这家企业,这个人以前做过什么,是年轻的团队还是老的团队再次创业?这家企业最核心的地方是什么等等。

  在企业和人之间,陈玮更重视对人的考察,因为,他曾在这方面栽过跟头。

  "90%的项目失败跟人有关系。"陈玮说,以前他们曾经在西藏投资了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在行业上是新能源,属于国家鼓励的项目,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在人的方面却存在一定问题,"我们就是失败在管理层,他有好几个企业,因此他的精力不在新能源这个项目上,导致这家企业发展得不好,使我们投资失败。"吃过亏的陈玮如今对这种人尽量避免,并且也要求他的团队"尽量不投有很多名片的企业家,这些钱一旦投进去,将来不知道跑哪里去了".

  因此,在人的考察方面,陈玮费尽心思,总结出了一套理论。

  以团队考察为例。据陈玮介绍,在投资的时候,人很难判断,需要他们仔细观察。比如一家企业虽然成立了三年,但是如果他们的财务总监半年换一个人,人员流动很频繁的话,他们就会很慎重地考虑这家企业,因为这说明这家企业虽然技术不错,但是团队合作不好。

  同时,在家族式的企业构成方面,陈玮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在他看来,一般家族企业分两种,一种是兄弟姐妹创立的企业,老爸和儿子一起干或者是兄弟姐妹一起创业,创始人之间彼此有血缘关系;还有一种是夫妻店,创始人之间彼此没有血缘关系。"我们对家族式、创始人之间有血缘关系的企业信任度会高一些,对‘夫妻店’会非常谨慎,中国离婚率太高,如果夫妻二人的股权特别接近,我们会更小心,一旦他们反目为仇,他们往往会采用非理性的方式处理,比如真功夫内讧等。"陈玮介绍说。

  对于他的投资哲学,陈玮希望与大家共享,同时通过这些失败的案例,与更多PE同行共勉,通过大家的努力,在投资圈内营造理性的投资氛围。(来源:东方富海、投资者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投资官立场

推荐:
  • 已经发展了20年的中国PE,再次站在十字路口!
  • 中科招商计划赴港上市、基岩资本提交纳斯达克IPO申请…扎
  • 黑石不愧为全球PE老大:2017年CEO收入近8亿美元,对LP返还超
  • KKR不愧为全球私募巨头:25.6%的复合收益率秒杀巴菲特,投